班马之辨

班马之辨

足坛上有“升班马”之说法,意思是球队又上升了一个等级,如从乙级队上升到甲级队,但说到“班”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拿不准。常用的有“班级”;成语有“按部就班”、“班师回朝”等等。这里都有数量、范围、单位的意味。但就是难说透“班”字的原始意义。说个特别出处—唐代李白有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中学课本中“班马”的解释为“离群之马”,班字解释为“离开”。也就是“离群之马在萧萧哀鸣”隐衬人离开时的别愁心情。问题是,这个“班马”,中学生大都会误写为“斑马”何也?唐代中国是不可能有斑马的,李白也不可能见过,故他写的班马,一定不是斑马!那班马之辨就有必须。

八十年代,笔者在中文系读书,学校特别请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郭若愚先生给高年级的同学上选修课《文字学》;先生那时已七十出头,一双圆口黑布鞋,一副黑宽深度近视眼镜,永远的兰色中山装,斜挎一个黑色的人造革提包一口略带沪音的普通话。每周一次的课都是挤公交车来的,永远不迟到,老先生一脸朴实相,热情善答,没有一丝老学究的宿古味,看来居家也一定早起买菜乐呵呵的还曾经邀请大家去家里做客!

他的第一堂课就说:“我是来叫小学的”—一下把大家都贬下去了—-原来文字学在古代是给儿童上的认字课,是学习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学习四书五经的阶段的“大学”而言,就是“小学”了。先生是甲古文的专家,他是从原始文字—特别是甲骨文的字型来历解释每个文字的来历,当然是正本清源;他是从卜辞说起,不时拿些考古甲片实物给我们看,板书象画图,一个字从甲骨文到钟鼎文、篆书、楷书一一说清来历和发展渊源,真是过瘾啊,原来正宗的学问是这样做的,教了我们知识,训练了我们研究文字的方法。他说出土的甲骨文字型很多,但真正能读懂讲透的才800多字;一年授课下来,他为我们讲透了200多字;其中“班”字永远记住了,是因为在以后工作中,发现学生们将“班马”往往写成“斑马”—于是只能从老师那儿祭出法器—-找出尘封多年的文字学笔记,真是一剑封喉,真正解决了“班”与“斑”的区别。

先生讲“班”字,先让大家查中国第一本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班:分玉也。班字的原始意思与玉石有关,“王”字古代即为玉字,现代很多女性的名字中有王字边傍的,其实就是就是“玉”字边傍,女子如玉是吉祥的事;太简单的解释了。先生说“班”是会意字,就是玉石中间有把“刀”,把玉石分割开;这样“班”字在远古是动词,是分割的意思。联系到“班级”就是象分割玉石一样,将人群分为一个个较小的具体单位。如是解释“班级”是正确无误了;班既是“分割”意思,则“班马”也意现,用作形容词就是“被分隔开马群的孤马”那就是离群之马了,那离群之马必然会有落单后的孤苦萧叫声。所以“萧萧班马鸣”极为恰当的比喻了离人的别愁离情。李白当然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病困难免,再见不易,故出发征战、商贾往返往往意味着生离死别!(别证:传统诗中有大量商妇怨别离的诗,怨的是作商人妇就是意味着经常的生离死别的感受!)

而“斑”字则是有玉石上有纹路杂色,是一种色彩在玉上,引申为事物的色彩绚烂,只与色彩有关,则“斑马”就是有花纹的马,毫无悬念。

说清了班马的原意是分割的意思,那“班师回朝”就是军队被按单位分排成整齐的阵势行进回来。而被打败的军队是溃不成军的,肯定不成建制队列,故“班师回朝”只能形容打了胜仗回来。那么“升班马”则是上升了一个等级单位;“按部就班”,则是文武百官上朝觐见皇帝是需要按部门分清排好队伍,最简单的站法就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按部门排成方阵,依官职大小顺序站位。站错是要杀头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毛主席用过,怀念上井冈山前与杨开慧分离之悲切如离群之马般萧萧,古诗之隐喻含蓄恰到,人生有别,如之奈何?今人不妨闲来赏析仿写;如有亲朋好友离开则引用一下再恰当不过了;当然字要认清,否则“班马”当“斑马”写就要贻笑大方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