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俗事

正月俗事
在农村生活过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其实过年的正月中,有非常多的风俗活动,因为常被说成迷信,所以也就消亡不少,再加上现在农村也是三口之家的形式,家族成员聚一起的活动本来就少,可以玩的东西也多,青壮年不起劲了,这些半正经半游戏的有些“一本正经”风俗事也就消亡了。
话说七十年代末,我在农村插队刚考上大学,喜欢在正月里赶到乡下与平时村里要好的三五少男少女们一起玩,没有电视,电影院要赶很远,也就是磕瓜子胡吹乱侃,心里要说的话也是众人堆里瞟瞟眼神而已。但总有人会特别附和你的建议。因为学的是中文系,聊天中我也有意收集些上海浦东地区的方言、歇后语、谚语,有些词非常有表现力,词义独到,直到现在还保存了两本笔记。
哪天也是正月初十左右了,少男少女们一起不免嘻哈扭捏说说谁和谁谈朋友的事咳,突然有个女孩说,我们来问问“三姑娘”吧!我不明就里?他们解释说就是问“仙人”。我有点紧张又非常好奇,好在文革已结束,就鼓励大家给我演示:原来他们要做的“游戏”是非常古老的被称为迷信的扶箕时间定只能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即所谓元宵前的晚上因为这个时段据说是各路神仙下凡间观灯的时候,请得动神仙。而我们要请的是神仙的第三个姑娘,因为她最聪明伶俐。有生之年你若不亲眼看一下,真是太遗憾了!!!
因为都是小年轻做事了,所以准备活动凡事从简了,准备工作是点一柱香,一只大箕盘—–这是请仙人坐的轿子簸箕脑上插一根簪子(这是用来做三姑娘的笔)再在八仙桌上均匀的撒上粉节里多的是做米糕汤圆的干粉(也可以用米来代替)—-这是写字用的板。
再选两个男孩抬着倒扣着,边上插着子的簸箕轿子;注意抬的时候各自只能用一个手指托,不能用实劲。然后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引着,可以到井边那叫“水井姑娘”,也可以到灶台边,叫“灶台姑娘”;也可以到门边叫“门角落姑娘”等等。领头的说“三姑娘,三姑娘,我们请你乘花桥,看花灯,喝仙茶,你同意的点三下头”,说罢两个抬簸箕的将“轿子”放低,也怪那插着子的簸箕会在插着子一边倾倒,用子点三下,(此事我百思不解,但数次亲自抬轿),再说:我们就抬你上轿,请坐好。于是我和另一搭档煞有介事的抬起“轿”好象也增加些分量—-抬到铺好米粉的桌上;过程中其他人必须肃静,只能一个人问。接下就逐步问:谁和谁是谈朋友吗?插着子的簸箕的就会动,抬着的手就随着动,子会吱吱走动,只写一个字:“是”或“不”。再问那女朋友远吗:回答往往是:357数字,说明几里地,问在那,回答是东、南、西、北一个字—-。大家相嘘认定一下;若有孕妇也可以问问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灵不灵感觉大多对的。
有时问多了,子会乱写一气,说明她不耐烦了于是领头的就说:三姑娘辛苦了,我们送你回去;于是抬起“轿”将她送回远处,道声走好。当天如还有事没问完,就再抬另一处的三姑娘如法伺候一遍。有趣的是也有抬来的,一直乱划写不来字的,就说来了个文盲,那就换人去抬,因为抬轿子的人文化不高,抬回的三姑娘就笨;有时抬来,但送回去时她不点头表示不肯下轿还要陪你们玩,那就糟了;但孩子们玩就不管了,吉语说过“你家到了”就倒簸箕,表示送到就走了。大家也就哈哈笑一通,因为毕竟已经憋了半小时一小时的—-
此事,如非自己参与是很难相信的,当然扶箕作为一种风俗是中国古老文化一部分,从南北朝开始,唐宋更甚,特别是加入道教系统后,许多道教的仪式和“天书”都是有扶箕天成写就的,就有了神秘的意味,其实民间流传的扶箕活动完全是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游戏活动,集中在正月开展是农闲消遣的意味,增加家族社区的内聚力,问问农事讨个吉利,安慰心灵也谓合乎礼仪的正当活动吧。
所以本人有意斗胆记录一下,实在闻者太少,能与讨论者更少,希望传统文化现象至少有个了解或传承,也许再10年后又成为希奇事,有如现代大量的拆迁后,少有人知道真正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意境!
听说许地山先生曾有《扶箕迷信底研究》对其源流有过系统讨论。近代的学人,或者将之当成催眠术的一种。信之者则坚称确有仙佛临坛,是否是玄学?或对现代人类心理医疗有帮助?我想先且记下,如有看官好事者喜欢,或许明年正月我们一起约好,找饱学宿老一起作事;心中有诚,或也能增添生活的乐趣抑或为后人留些传统文化的轶事。
正月十五日前夜记,言是西历瓦伦丁节,仙在妙在,意趣无穷。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