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菲老师的青海五十年

 

杨菲菲老师的青海五十年
杨菲菲老师从1958年到青海,历尽约五十年,正是一颗红柳树发芽扎根在戈壁了故事,它是怎么飞来又种下的?我们要问下它的根,当然还要摸一下它饱经沧桑的树节。
因为杨菲菲老师的父亲在1951年就过世了,当年杨菲菲老师11岁。12岁那年她曾经在宁波家里独立当家4个月,带过底下4个弟妹。以后全家搬到上海后,曾经居住在贫民区弄堂3平方的楼梯间,她知道生活就是坚强的活着和“穷人要翻身一定要读书”的格言。
1958年杨菲菲老师18岁,在上海市南市区民办多稼中学上高中,学校要整体内迁青海西宁去,国家免费,还可以有生活费。也可以给家里省张嘴吃饭,毕业后国家保分配,对家里弟兄姊妹多,“出身不好“杨家而言,也就是最好的出路了。是里弄居委小组长和妈妈生产组的同事们一起筹了点布票钞票,买了两套棉衣裤和简单的日用品;杨菲菲老师就和300多师生一起去了青海青海商业厅下属的财经学校中专部;每个月发十四元的饭钱。每月啃馒头和咸菜只用4元,每年省下些钱回家探亲时交给母亲。
其实有文化的妈妈告诉杨老师“你还在肚里时,算命先生说过,大孩子(第一个孩子)应该到西北方向去发展,最好是男的” 杨菲菲老师信了,这话大半正确,因为青海正是大西北;不同的是杨菲菲老师是女的,但生活的磨炼使她与男的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杨菲菲老师一直把青海当作是杨家的福地,60年代初她把失学了的大弟弟带到青海工作;1970年又把安徽插队的小妹迁到西宁工作。能帮助母亲帮助养弟弟妹妹是大女儿的天然责任。
当家变得那么遥远,想象就开始发生。60年杨菲菲老师毕业分配在青海省五金交电公司做记账员,后来又做出纳。上海出来的知识青年,因为家庭“成份不好”的缘故,一般都低调踏实的工作,杨菲菲老师从小吃苦更没有“上海小姐”的娇气,所以深受单位领导同事的欢迎。1965年已从上海水产大学毕业9年,分配到到青海水产局工作的程先生,在朋友介绍下,选中了杨菲菲老师。当年杨菲菲老师人也修长“冬天中式紧身薄棉袄,围个绒线领圈,完全上海腔调。”人才相配,出身都不好。他们就交起了朋友,1967年二位有缘人不久就顺理成章地结婚成家了。很快有了两个女儿产生,后来又给程家添了个儿子。杨老师相夫教子帮助两家的弟妹们一起成长。不幸的是夫君程先生唯一嗜好是抽烟,那些廉价烟害他得了严重的肺病—1993年程先生去世时才56岁,而杨菲菲老师才52岁。只能继续又当妈又当爸。在事业上正是她挑重任的时候,她素性让母亲把两个大孩子带到了上海去读书,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贡献青海。
杨菲菲老师是个要硬要强的假小子,1961年起在省五交化公司先后从记账员开始职业生涯,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省友谊公司的总经理;92年起担任省石油煤炭公司总经理,94年起担任省工商联的副主席,98年又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退休后又发起创建了青海省民营企业协会行长,西宁市丰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长时间兼任了青海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其中最有文化创意的贡献是她第一个提出了“大美青海”的口号。
杨菲菲老师的慈悲情节来自年少时的一次遭遇,那时她12岁独立当家,带底下4个弟妹;最小的妹妹才一岁多,不久小妹妹又发起了水痘;杨菲菲老师只好带了妹妹住院几天;邻居来说,你们家着火了!杨菲菲老师急得抱起妹妹就走,护士也拦不住;出门连家里怎么回都不知道!在路边问了个中年男子,那路人听了杨菲菲老师的述说,叫来了一辆黄包车,说小妹妹你就坐车回去,我把钱已付了—-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人!从此杨菲菲老师对任何弱者都抱着感恩的心情身体力行的实践。
阳光种子行动与杨杨菲菲老师的结缘在于2009年,杨菲菲老师到上海探亲一起讨论西部帮困的任务,2010年第一个项目就是在上海科健公司捐赠下,邀请了上海的牙科博士专家为青海2个学校2000多学生和30多位牙医做了一个爱牙护牙现场活动;以后又在海南州贫困的农村小学为“做爱清洁的好孩子”“六一穿新衣”“做个小画家”等千元计划,2012年又在浙江三立慈善基金会帮助下出资五万,为200多孩子提供了一年的助学金,为边远地区的贫困僧尼提供生活补贴5千元;2013-2015年陆续三年为刚察的中小学学生开展数学、作文比赛。为青海的公益事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其中2012年起,她亲自带领上海阳光种子行动的志愿者考察了青海藏区坎布拉牧区的尕吾昂小学,看到80多个孩子在昏暗教室里,破破烂烂的课桌椅,于是发动了上海志愿为学校的师生都配置了崭新的课桌和办公桌椅,2013年运去了乒乓桌和一批文体用品,2014年给孩子们送去了过冬物品,2015年夏天又配合上海的志愿者为孩子们做了爱牙护牙辅导、发放了牙具毛巾等卫生用品;又带去了一批文体用品,都是偏远青海最需要的东西。
这些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都得益于杨老师长期在青海的工作生活,她知道那里最需要帮助,同时她又调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自己企业的人员和车辆资源,无偿地奉献给青海的乡亲们。她的根深深地得扎在接受和抚育培养她成长的青海高原。她的血汩汩的反哺这块古老又亲切的土地。
渐渐地她在高原染白了头发,脸庞印上了鲜亮的高原红晕;她的情怀和梦想都在青藏高原实现了,一个懂的感恩的人永远知足而坚强,一个大爱的人永远青春而挺拔。杨菲菲老师的青海五十年指引着所有的后来者的方向,如果人们从这里经过,都会记住这位从上海来的18岁的小姑娘,一棵小红柳已长成了伟岸茂盛的高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