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绝唱

寂寞绝唱
五年前,也是一个冬晚,全家一起观看一部关于音乐家的dvd《她比烟花寂寞》,这是一种情愫,因为曾经家有琴童;五年后的日子里发现此片,特意在午夜里重看,情节未必重要了,但似曾相似的场景—父母带着孩子上琴课的回忆—-家里小琴童在诱导玩上小提琴—玩具的,从此十年不断,为每天练习至少一小时,耗费了家庭所有吵架的80%,-陆续买了7-8把琴,甚至倾一年积蓄买好了当时最好水准的成年琴。其实所有的“童子功”都是家长的坚持和牺牲换来的!真实的琴童生活其实一点不浪漫。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学琴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演奏生涯,其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杜普雷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黯然作别卒于盛年……影片中对于她的性格行为的描述和演绎,告诉了真实音乐天才的人生,这才是一部真实故事的感动之处。
其中对这位天才音乐心灵的寂寞、孤独描写特别感人。儿童 杰奎琳始终笼罩在姐姐光环下而孤寂与落寞。她开始疯狂的练习大提琴,如同着了魔般执拗而专注。终于,她超过了姐姐,成为人群注目的焦点。从此杰奎琳如同穿上了传说中神奇的红舞鞋,身不由己的寂寞独舞,再也无法停下来。“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but you must give yourself to it”,当拿到那把包裹在蓝色天鹅绒里的“大卫杜夫”时,便意识到自己将要永远献身于它。就象有网友说看到朗朗独自一人开车到维也纳音乐厅演出—孤独寂寞和独立旅行是这群人的宿命。
细节一:当家人兴致勃勃打开杰奎琳寄来的包裹时发现只是一包脏衣服时的谔然,和她而对家的惟有渴望是收到洗净的衣服的味道!因为除了大提琴她对生活毫无了解,杰奎琳不懂不会的一面必将折磨她了!这还是一个象征:成材不易灵魂成长更难
细节二:琴课老师说:NO。非常尖锐的打断琴童的情节,其实是最好的老师才能听出问题和及时制止脱轨,就象小提琴授课教授说:火车到北京一路上需要不断的拨方向,让你停,就是拨乱反正。
细节三:寂寞寻“疼爱”—拖了大提琴箱子,投奔已在乡下定居的姐姐与姐夫。哭倒在姐姐怀中,晚上,他们就围着火炉做游戏。是猜对方在想什么。这对姐妹总是能心心相印。到了最后,杜普蕾在与姐姐耳语的过程中说,姐姐,我要与姐夫做爱。并极端地在森林里撕裂和折磨自己—-你说我们什么都可以分享的,原来都是骗人的……你不爱我。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错位了,一切都错位了。所谓寂寞灵魂是难以驾驭的,但一切是有代价的—包括重病后姐姐一家有意疏避。她不懂但太需要“疼爱”了!而生活没有告诉她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寂寞是什么,是一把尖利的刀,又或者是谋害生命听毒药,它可以吞噬人类脆弱的生命。
细节四:杰奎琳的父亲说:金头发不可能融入犹太人中。因为犹太人都是灰黑头发,而世界上99%99的音乐家都是犹太人垄断的,马友友和朗朗是例外;这也是小提琴教授告诉我们的常识!
细节五:弓落杯碎的象征,染病的杰奎琳无法面对惟有的权利和爱好被剥夺了—唯有拉大提琴时才显得正常和不寂寞。而她漂亮的长臂和挥弓弧线是多么美丽,这是所有音乐家舞蹈者需要的天赋,(在生活中我们不是发现有的人手势漂亮,其实就是要感谢长臂和长指,但训练是必须的),但最后只能以一声脱拍的打鼓声证明了病魔的严酷事实。凄凉泪下的情节,而多发性硬化症发现到发生只有2-3年时间,最后到心脏的肌肉硬化而死,而大脑始终清晰;有本书叫《相约星期二》,建议看看就明白了。
细节六:在杜普蕾病魔缠身无法继续演奏时,马友友向她借来这把名琴。更加传奇的是,一位马友友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仰慕者花了7位数美元的价格买下这把琴,并借给马友友终身使用。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协奏曲》;而祖宾梅塔在她去世后曾经在一次演出中指挥这首曲子,在第一乐章结束的时候,他泪流满在傅聪家的圣诞聚会上。
结尾在杜普雷姐妹的童年天堂“泽西岛”背景下,在埃尔加协奏曲的氛围中出现了两个杜普雷,一个是身高还没有够到大提琴的稚童,另一个功成名就却又寂寞伴身。她们相逢在生死之外,中间隔着沧海桑田,她对她说:“我想告诉你一切都会好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家的传记;它更像一道关于人性、关于成功、关于家庭的无解的思考题。用姐姐希拉里的话说,杜普蕾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水,从她灵光乍现的第一天起,全家人便被这股潮水卷携着前行,愈来愈力不从心。
绝唱有时候竟然是寂寞!而最后的家园的方向和童谣的音乐方可稍稍宽慰和理解所有寂寞的心灵。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