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比平等和公平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平均地产”、“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也曾经有过“平均主义、大锅饭”。我们曾经尝到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苦头。当年,买火柴,都要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看到了贫富差距。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正在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注意:现在进行时)

  在长跑比赛中,大家开始的时候,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跑几圈之后,相互之间就拉开了距离。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会逐步拉开距离的。争取实现“个人优越性”,几乎是人的天性,甚至是动物的天性。这体现了“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也可以叫做“人的兽性”吧。

  如果社会制定一个规则,无论谁,扛一百斤石头,走一百米,就给他100元钱。这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最公平的劳动规则了吧?即使在这样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下,仍然会有的人体力比别人强,挣钱比别人多,吃得比别人好,然后,积攒更多的钱,购买汽车,去拉更多的石头,赚更多的钱。

  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给了大家这样一个类似体育长跑比赛一样的竞争环境。每个人都像是运动员,在竭尽全力地奔跑着。无论跑得快慢,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奔跑的辛苦。

  体育比赛,是目前最具有公平公正性的竞争方式,也是最不伤害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方式。而每年一度的高考,也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尽管人们看到了高考的某些弊端,但是,目前还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来代替高考。目前,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时,当社会还不能让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上大学的时候,竞争中的强者,就会优先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竞争中的弱者,就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竞争,结果是“强者”得到了社会所分配的更优资源和配置,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甚至是退休后,一辈子都可能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之中。所以,高考竞争虽然相对公平和公正,但是,竞争的结果仍然是以牺牲一部分“弱者”为前提和代价的。

  竞争,并不一定能够让每个人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个人,可能从在娘肚子里开始,就已经享受着不太公平的待遇。

  有钱人怀孕后,吃得用的,都是比较高级的,贫穷人怀孕后,没有什么高级营养补品,甚至会是贫血和营养不良。胎儿出生时的体重和营养状态就会有些不同。这样看来,人一出生,就是不公平的。出生后,每个人的父母和环境有所不同,有钱人的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营养丰富,还可以去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去外地旅游,出国留学;穷人家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学,都可能因为贫穷而无法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甚至是金钱铺垫下)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父母已经为他们购买了房子,他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某些竞争方面的优势。他们结婚后,他们的下一代又会在一个比较有优势的家庭中出生、长大。在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制造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呼喊着“人人平等”的口号中,每个人又都在努力地让自己保持着“个人优越感”,努力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

  除了上面所说的体育比赛和高考这两项相对比较公平的竞争,其它的社会竞争,往往难有很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竞争当中,强者往往会侵犯、压迫弱者,甚至是“一将成名万骨休”。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要承认社会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首先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然后再讨论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努力把不合理性降下来,把合理性提高上去。这包括规则制定的合理性,规则执行中的合理性和平等、公平、公正性等。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如果都是公平与公正的,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只能是一个不得不默认的事实。今后,只能是努力想办法去调整这些“贫富差距”,而不是重新来一次“打土毫、分田地”,搞平均主义。

  当一个社会没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时,每个人的创造性就会受到压制,社会也会陷入混乱或战争。当一个社会引入了竞争机制后,人和人之间就会逐渐拉开差距,贫富不均,甚至会出现“弱肉强食”的局面。差距太大后,社会也会陷入“仇富”等矛盾激化的状态。

  人,虽然具有动物性,但是,人类已经积累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人类的价值观也是双重的。一方面,个人之间存在竞争,社会也在鼓励竞争,树立强者形象,崇尚强者;另一方面,人们也在追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格面前、人人平等”。这两者,首先是对立的,甚至是悖论的,可同时又会是统一的。

  有钱人,如果是通过劳动致富,他们是光荣的。有钱,不是他们的错。贫穷的人,如果也同样勤劳地参加了社会劳动,付出了体力和脑力,只是在竞争中无法摆脱弱势,贫穷,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之所以贫穷,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懒惰的结果,而是他们的体力或智力稍差,或因为他们所处的“弱势地位”导致他们贫穷,或者是因病致贫等。

  如果说,“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是人之“兽性”的话,人人平等则反映了人类的爱心和理想,这2该算是“人性”了吧。爱,是人性的表现,是克服人类兽性的唯一办法。

  爱心,首先产生于母子之间,然后扩大到家庭成员之间,(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然后,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平等而幸福地去享受生活)。

  当企业家很有钱的时候,他可以发扬爱心,去捐助希望工程,去做慈善事业,缩小贫富差距,体现“人人平等”的伦理价值观。但是,如果企业家一开始创业就做慈善,把他的产品赔本去买,他就无法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了,他也就无法积累财富并在后来去做慈善事业了。所以,“人人平等”是在“人人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政府通过社会管理的办法,体现出人类的共同爱心,发挥调节和管理职能。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平等公平公正的各项政策,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劳动所得,保护每个公民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这些体现仁爱和公平的政策,同时也使“强者恒强”、“强者更强”、“弱者恒弱”、“弱者更弱”。同时,政府还必须注意制定政策,让弱者能够生存下来,让弱者能够在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上逐渐强大起来。这样做,也应该是平等、公平和公正的吧,因为从社会自然人的每个人的权益上来说,就应该是平等的,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这样的政府行为,应该算是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中努力保持着公平、公正和平等吧,也在公平和公正中制造着、维护着“不公平”和“不公正”、“不平等”。……

  这大概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人性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只能努力去接纳和适应社会现实,在适应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公平和公正,在不平等中求平等。

  我们相信,竞争让每个人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个体优越性”,“兽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个体内在动力。我们同时也相信希望,“仁爱”最终能够战胜人类的“兽性”,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

        丛中老师的文字让人思索,特别是在带孩子们完成了有游戏规则的互动游戏之后。我们在力求活动的公平、公正,尽可能的通过很多途径创造相对的平等。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发现:这个任务在历史长河的检验中越发显现着—任重而道远的征途。当然,只要仁爱常伴,我仍就相信幸福一定就在不远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