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精神

     近日,与一帮老团干朋友聚会,谈到了去年的四川地震,特别是说到本人参与发起的"阳光种子行动"志愿活动,大家也蛮惊奇和赞许,毕竟是老团干,当年的朝气和责任感都在延续.同时也谈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想做到什么程度等等:的确好多问题都没认真想过.也不知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后来,考虑了好多天,觉得有必要自我回答一下:

    中国人不缺乏做好事的传统,好善乐施有很多榜样,一般都是功成名就后的人士的散财行为,但缺乏对一般意义上民众整体意义上的慈善要求和道德宣传.中国现有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典》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在一般国人的心目中可能更重:好事求善报.而《大美百科全书》“慈善事业”条目的释义是:“ 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

     可见中外对 慈善的理解不同,做法上传统就不同,对于我这样不算功成名就的人士来说就是有点多余行为,对功成名就的人士就成了必须的道德要求了.

    原来我的迷惑的确是理解上的传统理念的缺失,相对而言,我对人人有责"提升人类的福祉 "的概念有了比较高的认同,所以在"阳光种子"行动志愿活动中我提出了"你离幸福不远了"的理念,希望做慈善,改善整体人类生活态度,

     在我而言,还没到退休,钱财地位也没到功成名就的地步,但"位卑未敢不忧国",也想到回馈社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升人类的福祉 ",广泛的了解和推广慈善的精神,鼓励和宣传共同参与任何有利与"提升人类的福祉 "的行为,这样,对是否钱多钱少,事大事小就不会在乎.同时主张从身边做起,从自己看到的力所能及范围做起.

     另外,严格分开公事和私事的界限,我们的工作是个人人生延续的需要,可以定义为是自己的私事,"提升人类的福祉 "是公事,因为它牵扯到全体人类的事.但从职业角度讲,工作是你的公家事务,是你在社会物质存在的形式,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是精神存在,是社会精神存在的形式是你社会存在的"私事".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分界和意义,你做慈善就有了依托,在利用和发挥个人影响和资源时才有方向感.但总体将,提高你和全体人类的幸福感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为此我考虑到此,也作为回答,来共同追求慈善的精神和幸福的源泉.

附:GOOGLE中搜索到的关于"慈善"和"慈善家"条目的释疑

慈善  是指:富于同情心。
  (alms offering●almsgiving●benefaction●beneficence●benevolence)
  中国现有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典》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前些年出版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 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慈善基金会”条目的释义是:“ 一种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捐赠人提供财产 文字并由它自己的职员进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益的目的 。”《大美百科全书》“慈善事业”条目的释义是:“ 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 关于“慈善事业”的理念,褒贬相差如此之大!事实上,我国已有了“中华慈善总会” 之类组织,所以,看来很有必要重新定义“慈善事业”、“慈善家”等词语。
  世界史述写着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社会救助的传统;美国史述说着这种传统随移民带到美洲的史实。美国的慈善事业于独立战争后空前兴盛,如组织美国反奴协会,提供纽约劳工受教育的机会,创立儿童救助协会,成立全美收容所、医院、文化组织等;二战后,个人捐赠免税入法,富豪纷纷热心于慈善事业。如洛克菲勒家族四代连续捐款超10亿美元; 比尔·盖茨为慈善事业已投入 260 亿美元,占全部财产的 54% ,甚至早早立下遗嘱:死后 99% 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
  中国的慈善事业,同样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更有当今国门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批社会贤达、名流、企业家、离退休干部为水灾、为贫困大中小学生、为艾滋病、白内障的贫困患者,默默从事的慈善救助。统计表明,至少一半的富豪要求对其捐款事实及数额“保密”。
  只是眼下先富起来的人们对社会的回报难如人意。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 70% 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 15% 还不到。 去年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个人,共捐款 9.85 亿元人民币,约合 1 亿多美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 1%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国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 650 亿美元,平均每年约 130 亿美元。两国虽无多大可比性,但是否也反映出其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方面的差距呢?眼下国内慈善组织数量的缺少,动员社会资源能力的有限,政府税收鼓励政策的滞后,慈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缺乏, 已成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是否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所反映的“慈善观”,有着某种关联呢?
  慈善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通过市场实现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实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个人出于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乃是不可小觑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它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减弱“仇富”心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我们是否应当像看重劳模、看重各类专家一样看重“慈善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道:“慈,爱也”。它尤指长辈对晚辈的爱抚,即所谓“上爱下曰慈”。《国语·吴》中“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慈”即为此意。“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如《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如《北史.崔光传》中所讲:“光宽和慈善”。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F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
  也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中,慈善"通常是只人的神态,慈祥,谦逊.在这里,用于形容济南的冬天.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受,洋溢着人们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